登入
EN
|
繁
|
简
主頁
線上攤位
直播
實體活動
獎賞
簡介
合作夥伴
最新消息
更多資訊
精選節目
登入
主頁
線上攤位
直播
實體活動
獎賞
更多
簡介
合作夥伴
最新消息
更多資訊
精選節目
登入
EN
|
繁
|
简
活動
1
-
128
總數
128
透明魚標本
(滿額)
雙色透明魚標本的製作是科學和STEM教育中的一項常見技術。然而,由於技術和後勤支援方面的限制,它在本地中學中並不常見。本工作坊為參加者提供了體驗製作魚標本的機會。工作坊的內容包括魚類樣本的準備,以及各種化學品的染色製程。參加者將獲得預先製作的標本作為紀念品。 講者:香港教育大學 科學教育榮譽學士學生
木化石解密—從化石樹輪鑒別樹種及古環境變化
木化石的研究雖然沒有像動物化石那樣受到注目,但同樣能為地球過去的環境變遷提供有用的資料。地質學和古植物學家經常使用偏光顯微鏡去研究木化石的石化過程、木化石的樹種、及古環境的變化。講者會先在第一部分介紹偏光顯微鏡的原理和操作,並展示木化石在顯微世界下多姿多彩的圖像。第二部分會用如心公園的木化石收藏作為基礎,探討木石的微觀結構、確定樹種的方法,以及如何從年輪的規律變化去推論生長環境的演化。 講者:如心園項目顧問陳龍生教授 陳龍生教授,香港地質學家, 現職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球及行星科學客座教授,兼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榮譽教授。曾任香港大學附屬學院及港大保良何鴻燊社區書院校長。目前是香港天文台、香港科學館、及如心園的顧問。
「果汁爆爆珠」工作坊
果汁珠以至分子料理是如何製造出來?現在你也可以一展身手,當個分子料理達人。科學推廣組將與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合作,於香港科學節聯合舉辦「果汁爆爆珠」工作坊,參加者將會學習化學包裹技術來製造多種果汁珠。化學包裹是一項技術,當細小的溶液滴與另一種溶液混合時,便會在小溶液滴表面形成薄膜,把小溶液滴包裹著。此技術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分子料理、新一代的藥物和食物補充劑中都會應用到。想嘗試自製果汁珠的朋友,切勿錯過!
祺祺斑馬魚歷險記之DNA知多點
(滿額)
《祺祺斑馬魚歷險記》,故事是關於科學家祺祺與斑馬魚夫婦(思思和巴巴)的奇妙水底歷險。 它將斑馬魚和生物學的複雜科學知識以有趣和激發性的方式講述出來。一起和祺祺透過簡單的科學實驗提取出「DNA」,輕鬆了解 DNA 相應的科學知識與提取技術。
與果蠅俠動動手製作水果試紙
(滿額)
果蠅是科學研究的一種模式生物,是科學家進行生物科技研究的好幫手。借以果蠅兄妹「果果」和「螢螢」成為果蠅俠的冒險故事,透過簡單的科學實驗,輕鬆了解植物色素「花青素」、酸鹼值與酸鹼指示劑等科學知識。
DNA趣味之旅—體驗與探討
(滿額)
參加者可認識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之不同,以及學習遺傳學的基礎知識,並通過一個簡單的方法從大腸桿菌細胞中抽取DNA。
糖果DNA—遺傳疾病
(滿額)
參加者可認識遺傳學、基因突變與遺傳疾病的基礎知識,然後運用糖果製作雙螺旋DNA的立體模型,從而認識基因突變的概念。
DNA 與遺傳—親子工作坊 (抽取DNA)
(滿額)
參加者可認識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之不同,以及學習遺傳學的基礎知識,並通過一個簡單的方法從大腸桿菌細胞中抽取DNA。
生命解碼—DNA手鏈
(滿額)
參加者學習遺傳學的基礎知識,以及遺傳特徵與基因排序的關係,最後會根據不同眼睛顏色的基因密碼製作自己的DNA手鏈。每位參加者完成整個講座可收到紀念品「DNA手鏈自製包」乙份。
DNA指紋分析—鑑證科學
參加者從模擬犯罪現場認識鑑證科學的基本知識,並且通過以下實驗判斷犯人身份。 模擬DNA指紋分析:學會使用移液管,並且通過凝膠電泳系統分析模擬DNA樣本。
走進微觀世界
組裝紙顯微鏡—Foldscope。 通過連接到手機來觀察玻片,以照片和視頻記錄樣品。
「紙中迷影」兒童天地工作坊
「耳聽三分假,眼看未為真。」有時候,眼前看到的影像與我們想像的並不相同,我們稱之為「錯覺」。究竟,是我們的眼睛出現了問題,還是由其他原因造成?如何簡單地利用一張紙製作錯覺手工?參與這個實體工作坊,一起找出造成錯覺的「幕後主腦」!
超實用雨林資源大百科
熱帶雨林看似與我們的距離很遙遠,實際上卻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無論食、住、用都可找到來自熱帶雨林的產品,例如咖啡、棕櫚油、香料等。工作坊以輕鬆問答遊戲方式,帶你從另一角度認識地球珍貴的生物寶庫,了解雨林資源的應用如何影響我們和熱帶雨林的未來。
海堤生命力 — 生態海岸線(演講)
政府在早幾年,已經開始探索採用生態海岸線的可行性,以改善環境及增加附近水體的生物多樣性,希望在現有海堤及日後進行的海港工程中應用,將生態概念融入工程設計中,配合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政策。是次講座邀請了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級工程師林志權先生及香港城市大學國家重點海洋污染實驗室主任梁美儀教授來分享和介紹生態海岸線的概念及其在香港初步取得的成果。
海堤生命力—生態海岸線(工作坊)
(滿額)
政府在早幾年,已經開始探索採用生態海岸線的可行性,以改善環境及增加附近水體的生物多樣性,希望在現有海堤及日後進行的海港工程中應用,將生態概念融入工程設計中,配合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政策。是次工作坊由土木工程拓展署及其研究團隊帶領參加者親手製作蠔殼串(其中一種將生態概念融入工程設計中的雙贏方案),賦予人工海堤生命力,從而改善環境,以增加附近水體的生物多樣性。
智慧填料管理—創新科技的應用
我們會透過模型展示在填料庫採用的主要創新科技應用,亦會透過工作坊形式讓觀眾親身體驗及嘗試不同的創新科技模型。
香港斜坡安全
香港山多平地少,加上季節性的大降雨量,令香港特別容易受山泥傾瀉威脅。本講座先重溫香港山泥傾瀉的歷史,再探討山泥傾瀉的成因,最後介紹斜坡安全系統內各項減低山泥傾瀉風險的措施。講座亦旨在提高市民對香港山泥傾瀉風險的認知和意識,在暴雨期間應採取的個人預防措施,以減少山泥傾瀉帶來的後果。
岩石偵探 X 智能沙箱—「壩」同你擋
1. 雖然岩石不懂說話但它會留下線索。只要我們像偵探般細心觀察,就可以利用岩石的相對年齡,得知哪一些岩層較其他岩層年長,或是較年輕。工作坊將會介紹不同的方法來判斷岩石的相對年齡,亦會讓觀眾親身體驗,把岩石、泥土層跟它們形成的次序用模型堆砌出來。 2. 透過智能沙箱體驗泥石壩如何攔截天然山坡的山泥傾瀉。
土力小實驗
你知道泥土的小祕密嗎?泥土有不同的大小和特性。利用適當網眼的篩,就可以拆解這個小祕密。快來試試這個小實驗吧!
工務試驗所自動化測試大樓開放日
工務試驗所為政府工程提供多種類的建築材料測試服務。 此活動將介紹工務試驗所的服務,並會向參加者展示最新投入服務的自動化混凝土磚、鋼筋及土壤測試系統。自動化測試系統採用了各種先進的自動化及機械技術,當中更應用了電腦視覺技術作出分析。全面自動化的測試流程顯著提升了測試服務的效率。
彩色大自然
自然界到處可以找到七彩繽紛的顏色,從最鮮艷閃爍的顏色,到與環境融為一體的顏色,有沒有想過顏色是怎樣產生?「彩色大自然」工作坊會介紹兩種主要顏色(色素色和結構色)產生的機制,亦會介紹生物如何利用顏色溝通。
「浮沉的科學」探究活動
為甚麼金屬製造的大輪船能浮於水面?在氣體中,是否亦會發生浮沉現象? 在本次探究活動中,小朋友可以一連串的有關密度的實驗,親身解開物件浮沉之謎,了解背後的決定因素及科學原理。
任國榮先生生命科學講座—蛋白質的微觀世界
蛋白質對生物非常重要。我們體內有很多的功能都需要蛋白分子來運作,如果這些分子功能失常,就會導致嚴重的疾病。此外,微生物感染人體細胞的過程,亦常會涉及蛋白分子。例如,2019冠狀病毒病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感染過程涉及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與人類受體蛋白結合。那麼蛋白分子是甚麼模樣?它們如何執行特定的功能?講者會介紹近年在生物化學的研究取得突破下,我們如何觀察納米尺寸的蛋白分子,及它們於納秒時間內進行的工作。
虛擬現實中探索人體奧秘
在2023年香港科學節的VR人體探索活動中,你可以全新的方式探索人體奧秘。利用尖端的虛擬現實技術,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老師指導,從肌肉、骨骼和器官到生物分子,將能夠探索人體的每一個角落。通過令人驚嘆的3D圖形和互動模型,你可以直觀領略人體如何運作,深入了解我們身體的功能以及每個器官和系統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無論你是科學愛好者還是對周圍世界感到好奇,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一定會讓你對人體的複雜性和美麗有新的體會。別錯過這個獨一無二的機會,以有趣且引人入勝的方式探索人體內部運作!
可持續水污染控制技術(食水淨化、污水處理及循環再用)
本活動藉着介紹現時食水淨化、污水處理和循環再用技術和本地的成功例子,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增進參加者對可持續水資源應用方面的知識。 講者:曾耀輝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科學與環境學系)
從波浪水槽模型去看看海事設施
土木工程拓展署海港工程部會以波浪水槽模型示範一些海浪現象,並介紹不同的海事設施以應對極端天氣條件下的海浪威脅。
蝴蝶多面睇
蝴蝶作為昆蟲綱中第二大的類別,無論外形或顏色都十分多元化。究竟牠們有甚麼過人之處,讓牠們可以成功生存?工作坊將會為觀眾介紹蝴蝶的感官和習性,亦會介紹香港常見的蝴蝶種類。
STEAM工作坊︰《貴金屬小巫師》
(滿額)
首飾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產品,其製作和保養的背後蘊藏許多科學概念和原理。在我們的 STEAM 工作坊中,參加者將化身成「鍊金術師」及 「銀器修理員」,親身接觸黃金、銀等貴金屬並進行科學實驗,享受體驗式學習。為進一步提升參加者的參與度,工作坊更設有金屬工藝DIY環節,讓參加者親手製作獨一無二的創意紀念品。
小學STEM 學習
(滿額)
在這個活動中,高年級學生(小四至小六)將通過設計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來探索自製玩具的製作。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將體驗到使用日常材料來創造自己產品的樂趣。 講者:香港教育大學 小學教育榮譽學士 - 常識學生
「龜」根究柢:海龜的健康檢查
全球現時已知的海龜品種共有七種。你知道最常在香港出沒的是哪個品種?牠們有時會在香港水域不幸擱淺,究竟生活在這個水域要面對甚麼問題呢?工作坊會介紹不同的海龜品種、了解牠們的生活習性和健康狀況,以及如何保護牠們的生境。
小海豚故事共讀工作坊
海豚是海洋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海豚的生境受到破壞,那麼大海裏的海洋生物,甚至人類的健康,都會響起警號。工作坊以輕鬆活潑的形式介紹中華白海豚,並透過親子共讀繪本《紅月亮》帶觀眾探索小海豚的世界,了解海豚的生活和保護牠們的重要性。
種子大長征
植物為了要繁殖下一代,施展渾身解數,將種子帶離開植物本體,到遙遠的地方生長,無論是坐順風車、美食引誘,或者生長飛行翅膀,「種子大長征」工作坊將會為觀眾一一介紹。
樂在小學STEM教育
(滿額)
為了豐富小學低年級學生(小一至小三)的STEM學習經驗,該課程提供了腦力激蕩、設計和實施想法的實踐活動。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生將進行測試,觀察結果並評估他們的產品。 講者:香港教育大學 小學教育榮譽學士 - 常識學生
恐龍身知科學示範
恐龍時代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三角龍如何在暴龍的威脅下保護自己?棘龍又如何適應半水棲環境?古生物學家又如何從化石揭露恐龍的奧秘?一起來參與這有趣的示範,了解這種古生物背後的科學知識。
地震全接觸
地震是最具破壞力的天災之一,為人類帶來巨大威脅。究竟地震是如何形成?地震所發出的能量是如何傳遞呢?工作坊透過不同的動手實驗,讓觀眾了解板塊運動如何引發地震和應對地震的方法。
幸會啊~岩石先生!
香港雖然地方細小,但地質資源豐富,岩石種類繁多,包括有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究竟這些岩石是甚麼樣子的呢?在哪裏可以找到它們?它們背後又有甚麼有趣的故事呢?快來參加這個工作坊,跟岩石先生做朋友,尋找答案吧﹗
將環境設施中處理過程殘餘物升級再造成環保產品
(滿額)
本活動藉着介紹現時處理過程殘餘物循環再用技術和本地的成功例子,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增進參加者對廢物升級再造應用方面的知識。將來自污水處理、食水淨化和焚化過程中產生的殘餘物,包括:污水污泥、明礬污泥、爐底渣和煤灰回收並轉化成綠色產品,製成符合工程和環境標準的環保產品。 講者:曾耀輝博士(香港教育大學 科學與環境學系)
虛擬智能倉庫體驗工作坊
(滿額)
工作坊著希望為參加者提供一個學習平台,透過活動培養參加者獨立思考能力及增強自信心,並加強創意思維及機械工程的應用水平,藉着虛擬機械人的玩樂趣味及學習效益,達至普及科學的效果。
香港大學天文觀測站開放日
在香港大學物理樓的天台,有一所天文觀測站,內裏主要的是一座16吋反射式望遠鏡,也有其他小型儀器,用以教授及訓練修讀天文課學生的基本技巧。在這節目中,我們會介紹這觀測站及其他儀器,若天氣許可,也會用主鏡觀測月球、火星和其他天體,參加者可一嚐天文觀測的滋味。
魔幻熔岩燈
熔岩燈的彩色氣泡載浮載沉看起來魔幻神奇。它模擬地球地幔中實際發生的情況,展示了帶動板塊移動的對流現象。工作坊中,觀眾可以製作自己的熔岩燈,學習密度的概念,並觀賞泡泡爆破的樂趣!
我是小醫生
(滿額)
通過一些趣味活動和遊戲來介紹醫生的工作及角色,同時鼓勵兒童建立健康生活模式。
水務署水資源教育中心—「水知園」參觀
為加強大眾對保護水資源的認識,水務署特意設立向公眾開放全新的水資源教育中心—「水知園」。我們將以深入淺出的形式,透過展品、現場示範及互動遊戲,讓參觀人士了解水資源相關的資訊。
旋轉的科學與地球的自然現象
(滿額)
地球自轉、太陽輻射、各地空氣的冷暖造就了各種氣候。旋轉的科學帶你探究空氣的流動!
先鋒號星際之旅
美國太空總署於1972年及1973年先後發射先鋒10號和先鋒11號太空船,旨在穿越小行星帶,拍攝木星、土星,以及研究太陽風、宇宙射線和太陽風層等。雖然先鋒10和11號分別於2003年及1995年與美國太空總署失聯,但仍然攜帶着代表全人類的「宇宙瓶中信」離開太陽系,永續星際之旅。50年後的今天,讓我們藉着這個專題展覽,回顧先鋒號的技術、旅程和發現及對日後太空探索的影響。
春夏季節中醫調攝
中醫藥已被廣泛用於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和延年益壽。 本講座將介紹中醫養生的基本理論(如天人合一),並分享春夏養生之法(如食住、情志、運動)。 講者:陳海勇博士(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
互動遊戲:藥是藥非:學習辨別常見中藥
(滿額)
中藥是經過炮製的藥材,容易與其他中藥混淆,尤其是有毒性的藥材。本次活動介紹不同形態相似,但藥理功能截然不同的中藥。 講者:林响博士(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標本室與實驗室參觀
(滿額)
中藥標本室收藏了400多種野生植物和經過炮製的藥材;科研與教學實驗室則展示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參加者可透過參觀實驗室,了解科研設備、中醫藥的科研研究領域及未來發展,啓發科創思維。
探索穴位
參加者將在註冊中醫師的指導下了解穴位及其功能,並使用現代針灸模型機學習穴位位置。
重構世界視野的3D光場技術
我們通過眼睛看到的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此活動的目的是通過 3D 光場技術向公眾介紹未來光學的挑戰,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在各種新型視覺技術中的應用。 華視光測儀器有限公司作為香港科技園(HKSTP)的孵化器之一,大家可到實地參觀,讓公眾可以理解3D光場技術的原理,以及相關成品。 光,總是令人著迷。 STEM 教師會對此活動尤感興趣,活動能令學生更好地理解光學原理及如何激發學生改變我們在物理和生物領域看待世界以及與世界互動的方式。應用示例從裸眼 3D 電影、全息攝影、元宇宙、激光雷達、自動光學檢測、生物顯微鏡到醫療手術。
第十七屆柳愛華紀念科學講座
柳愛華教授曾於中大化學系任教,並擔任中大理學院院長。柳教授致力在大學及高中推廣科學教育。自二零零五年起,每年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都會舉行「柳愛華紀念科學講座」,以延續柳教授獻身於推廣高中科普教育的無私精神。
眼矇矇點算好?生活小秘訣與視覺復康服務
你有否聽聞過物理治療或言語治療?那關於「視覺復康」你又知道幾多?「視覺復康」涉及一系列的專業服務,目標是讓視力不佳人士能夠繼續獨立生活。喪失視力不一定會阻礙患者過上積極而充實的生活;本講座將講解造成視力障礙的原因、視障人士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以及有助保持視障人士生活質素的視覺復康服務。
球幕電影《真菌的神秘王國》
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梅林‧謝爾德雷克博士會帶我們走進全球其中一個最古老的溫帶雨林,尋找那些非常罕見又怪異的真菌,並探索如何利用真菌解決困擾大城市的一些嚴峻環境挑戰。
神經元與星雲:科普文本中的隱喻
人們通常認為,科學話語並不(或至少應當不)使用隱喻。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本質上,專業科學術語在很大程度上是隱喻性的,科學作者有時候會採用隱喻手法來解釋複雜難懂的概念,有時候這甚至是描述某種概念的唯一方式。與此同時,科普作家也會將隱喻用於更顯著的交際目的,例如談及「DNA條碼」和「基因編輯系統」,或是將恆星描述為一個「戰場」。 隱喻深深植根於思想之中,甚至有證據顯示它可以幫助確立科學研究的前進方向。隱喻表達再現、聚集和組合的方式會影響它們的整體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科學人》這類國際期刊中,隱喻表達被翻譯成各種語言(例如中文)的方式極具研究價值。 在本次工作坊中,我們將與你分享一些關於科學隱喻如何運作的想法,並通過我們發現的大量隱喻表達的例子來說明它們。 在工作坊的稍後部分,我們將開展更具互動性的活動,使你能夠更密切地體驗隱喻表達的趣味,例如,為英文隱喻揣摩最適合的中文翻譯。
天象節目《寰宇星空》
手持天象節目《寰宇星空》門票的觀眾,可以安坐天象廳內暢遊世界各地,欣賞群星閃耀的夜色,既可以認識我們所見的星空與身處的地理緯度的關係,更會衝出地球遠赴太空,探索橫跨我們天空的壯麗銀河的真正本質。
智能中國:前沿科學-變動中的地球
人工智能專家阮喬丹走訪中國頂尖的科學實驗室,探討中國如何從製造業國家邁向科學大國。他會見了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培育新作物的專家,監測東北虎群的人工智能,以及創造防駭網際網路的量子物理學家,從而探索應對變化多樣的地球所需的科技。 [片長:44 分鐘]
立體球幕電影《星際航行者3D》
航行者一號和二號是一對孿生太空探測器。它們的旅程始於1977年,致力揭開太陽系遙遠行星之謎。兩個探測器目前仍在浩瀚的星際空間前進,並不時向地球發送在這歷險旅途中取得的數據,加深我們對未知領域的了解。
國際太空站:地球的未來?
國際太空站以時速二萬八千公里環繞地球運行。法國的托馬斯佩斯凱、美國的佩吉惠特森及俄羅斯的奧列格諾維茨基,與世界各地的實驗室攜手合作,在太空站上,為長期太空任務(如火星任務)而進行實驗。結果令人鼓舞,例如:微重力的人體適應,循環利用廢物以至自主生存,開發新材料、高效推進器和機械人等。 [片長:54 分鐘]
我們的氣候行動
「我們的氣候行動」展覽展示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的「流動博物館」多媒體互動組件,介紹氣候變化的資訊並鼓勵公眾將低碳行動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赤柱污水處理廠導賞團
(滿額)
赤柱污水處理廠於1995年落成,是香港首間設於岩洞內的污水處理廠。它由三個岩洞組成,每個約長120米、闊15米、高17米,為赤柱、馬坑、大潭、舂坎角和紅山地區超過27,000位市民提供服務。本參觀活動介紹這污水處理廠的日常運作及其與周邊環境社區的共融。
科幻有理
日常生活總離不開科學。有些科幻電影通過既虛構卻合乎科學的情節,構建出與別不同的奇幻世界。讓我們能認真探討包括複製人、氣候變化、探索宇宙等,這些可能影響全球的問題,並反思自身的處境。 《未來水世界》把大家帶到未來的地球,那時的水位已高至近乎沒有陸地。面對死亡威脅,人類如何求生?從《超時空接觸》尋找外星文明,到《月劫餘生》探索月球,人類有沒有足夠知識去應對相關議題呢? 是次節目由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及電影節目辦事處聯合策劃,每齣電影均設映後談,由相關科學工作者主講,讓大家欣賞電影之餘,思考科學與人類自身,以及和地球之間的關係。科幻電影愛好者萬勿錯過。 <b><u>映後談簡介</b></u> <b>《超時空接觸》</b> 02.04.2023 (日) 講者會介紹電影所提及的天文學課題,例如射電天文學和系外行星等,並分析發現地外生命的可能性。 講者: 蘇柱榮博士(香港太空館助理館長) 07.04.2023 (五) 「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是利用射電望遠鏡探測宇宙中的無線電訊號,尋找地球以外的智慧文明。講者會介紹射電天文學相關的知識和主角曾工作過的天文台,更會探討科學家在研究當中所面對的挑戰。 講者: 梁振聲博士(香港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系專任導師) <b>《月劫餘生》</b> 09.04.2023 (日) 講者將會講解背向地球的月面有甚麼?太陽風會否影響衞星通訊?我們能在哪裏找到氦-3?和在月球上開採氦-3只是科幻小說的情節嗎? 講者: 張頴珊女士(香港太空館助理館長) 14.04.2023 (五) CRISPR是革命性的基因組編輯工具,它就像一把精準的剪刀,可讓人類剪開生物的基因編碼,改寫生命藍圖。講者將會介紹基因組編輯的基本原理和在生物醫學或其他範疇上的應用,以及探討相關的倫理問題。 講者: 黃兆麟博士(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 <b>《未來水世界》</b> 15.04.2023 (六) 及 16.04.2023 (日) 在電影製作人所想像的未來,極地冰蓋都融化了,地球被海水淹浸,變成了水世界。根據實際的科學數據,氣候變化令我們距離這個末日世界有多近呢? 講者: 陳敏儀女士(香港天文台總學術主任)
膠戰「身」世紀
(滿額)
我們的日常生活經常使用塑膠,但你又知不知道不單我們的四周,連我們身體內都有塑膠? 塑膠已經慢慢以「微塑膠」的形式進入我們的大自然、食物鏈、甚至身體裏。究竟它們在哪裡?從何而來?我們又可以如何減少「食膠」?齊齊來與我們一起動手做小實驗,找出答案!
Bee:Bit 文物保護系統
CODING在學習STEM的過程中非常重要,CODING的學習也越來越流行。 大多數學生都能夠進行軟件編程,但操作硬件的經驗不多。 通過使用micro:bit, bee:bit板及光磚配件,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編程和硬件操作,搭建場景,獲得樂趣。 同時,學生也可以將編程、STEM 和他們的生活融為一體。
「宇宙瓶中信」解密工作坊
(滿額)
如果宇宙中存有地外智慧生命體,你會如何向它們介紹地球?五十年前,在先鋒號上,天文學家裝上了刻有不同符號和圖案的鍍金鋁板,向宇宙傳遞人類的特質,以及所身處的位置和時代。是次活動中,導師將與參加者一起解讀先鋒號所攜帶的「宇宙瓶中信」,並以當中的科學概念創作木星像素畫,回顧其星際之旅。
以人工智能識別光污染源
光污染是一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過度的人工室外照明影響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在不同形式的光污染中,光入侵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大,需要立即正視。光入侵問題在香港這樣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尤為明顯。我們使用人工智能開發了計算方法來檢測、分類和量化於街道拍攝的圖片和影片中的光源。結果可用作光污染分析,分析發光體是來自商業建築還是街道區域,以確定光污染對居民的影響。作為一項公民科學項目,我們鼓勵公眾貢獻圖片或影片以擴大研究的覆蓋範圍。講座介紹光污染、公民科學項目和香港大學進行的研究。活動由香港大學RAE 2026基金資助。
新田雨水泵房再生能源及元朗排水繞道導賞團
(滿額)
元朗排水繞道是一條在元朗市以南的大型排水道,總長約 3.8 公里。排水繞道採取了一系列的環保設計,營造一個具有觀賞和生態價值的天然河道。在下游尾段,設有旱流抽水站和充氣堤壩。除了參觀元朗排水繞道,導賞內容亦包括介紹鄉村防洪計劃、新田雨水泵房的運作,及設置於新田蓄洪池的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及生態浮島。
渠務署在再生能源方面的最新發展
渠務署為香港提供防洪以及污水收集、處理和排放服務,並以「提供世界級的污水和雨水處理排放服務,以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為抱負。一直以來,渠務署致力在其轄下的污水及雨水處理設施,利用不同的先進技術,產生可再生能源,藉此減少碳足跡,以助減緩氣候變化。今次講座重點介紹渠務署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最新發展,包括相關的挑戰、所採用的技術和成效。 講者:潘汝漢先生 (渠務署機電工程師)
渠務署沙田中央化驗室導賞團
(滿額)
沙田中央化驗室於2004年5月落成啟用,致力於為渠務署轄下各種污水處理廠提供專業和優質的檢測服務。為確保處理後的放流水符合相關排放的法定要求,樣本會定期抽取送往化驗室檢驗。化驗室內備有不同種類的全自動分析儀,對污水及放流水中的營養物成分、微量重金屬元素和生化需氧量水平進行快速、準確和全面的檢測。在2021財政年度,化驗室分析項目超過226,000個。本導賞團將為公眾介紹本署的污水處理工作及展示化驗室內主要的設施。
電影及星空巡禮
在這特別的星期二晚上,我們為大家精選了「快閃限定」的球幕電影,首節會放映《歐洲探星之旅》,第二節會放映《太陽》;映後,講者更會利用天象廳的數碼天象投影系統,即場講解星座神話及觀星技巧。萬勿錯過!
小小STEM Tutor教室
(滿額)
相信今時今日大家對3D打印技術,甚至對創新科技這個名詞都不感到陌生。而創新科技已經成為世界的一大趨勢,為了令香港學生能夠更早接觸及體驗其樂趣。 今年我們 ITSC 未來 STEM 導師誠意地為大家設計及提供一個 3D 打印工作坊,主要針對高小學生而設,在工作坊中大家能夠親身體驗 3D 打印,以及親手製作紀念飾物。
「提取水果DNA」工作坊
DNA 幾乎存在於所有活細胞中。為了試驗如何從細胞中分離 DNA,學生導師會示範及指導參加者如何使用簡單用具,從枸杞及香蕉等水果中提取 DNA。
安全著陸背後的科學與科技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航空業透過應用最新的技術,令飛行旅程被認為是全球最安全的通勤方式之一。講座介紹了飛行操作背後的一些科學現象和科技應用,包括飛行原理、儀表飛行程序中採用的空中導航技術[衛星導航著陸程序]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統的設計[香港航空交通管理系統之發展]以提高操作效率和飛行安全。
從森出發之森林五感遊蹤
國際樹木學會香港分部會長兼註冊樹藝師吳宇軒先生聯袂香港教育大學高級講師黃慧晶女士及香港木庫創辦人黃卓健先生策展香港科學節節目「從森出發之森林五感遊蹤」。2023年4月2日週日下午於大埔永續生活園地兼歷史建築空間綠匯學苑,透過五官六感與香港城市林木展開深度交流之旅,與一眾導師及親子家庭共渡週末美好時光。
樂齡科技流動體驗站
(滿額)
樂齡科技流動體驗站旨在讓公眾認識樂齡科技的概念及其於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以及介紹一些樂齡科技產品。活動將由嶺南大學的樂齡科技大使及學生共同策劃,參加者將可親身認識及體驗樂齡科技產品。這定能給你一個不一樣的樂齡科技體驗!
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鯨龜大海
自2014年起,我們研究組率先應用影像解剖在香港鯨豚擱淺調查的研究,並在2019年延伸至香港擱淺的海龜。這種創新科技能協助研究人員進一步瞭解海洋動物的健康狀況、其生活史與及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損傷和死亡。這些資料有助評估動物健康情況,並可用以建立獨特的資料庫,以協助制定動物保育的長遠策略,以至為整個海洋生態制定保育措施與政策的生態系統指標,從而達至「海洋健康一體化」的目標。
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與海豚及海龜骨骼共處的60分鐘
鯨豚與海龜有很多與別不同的特質,透過牠們,我們可以預測海洋和人類健康。我們研究組在各方面多管齊下研究這些海洋動物的生活史和死亡,我們會收集和處理擱淺鯨豚和海龜的骨骼,從而了解不同群組間的微小差異,甚至是不同個體間的異常及病變。是次工作坊會讓參加者透過鯨豚和海龜的骨骼標本認識這些海洋動物的解剖學、生活史,甚至是健康狀況。我們還會在工作坊上介紹一種名為立體掃瞄的法醫技術,紀錄屍體或導致其死亡的兇器的表面狀況,多角度讓參加者認識珍貴的海洋動物,各位鯨豚和海龜的愛好者,萬勿錯過!
嶺大賽馬會樂齡科技體驗館開放日
(滿額)
嶺南大學在校內設立了一個佔地二千呎的「嶺大賽馬會樂齡科技體驗館」。館內設有不同的家居場景,展示與醫、食、住、行相關的樂齡科技產品。此活動旨在讓參加者親身體驗本地初創公司或社會企業研發的最新樂齡科技產品,認識創新科技如何協助長者的日常生活,並對本地初創公司及社會企業有更多的了解。 活動除了參觀「嶺大賽馬會樂齡科技體驗館」,當天也會有與健康管理或飲食等主題相關的樂齡科技工作坊與主題講座,以互動的方式介紹樂齡科技的概念及相關資訊。
神奇數學學堂
你喜歡數學和科學嗎?你喜歡魔術嗎?那麼你絕對不能錯過這個神奇數學學堂! 來自美國的Eddie Goldstein將與Ana Yau攜手在香港科學館的舞台上為家庭觀眾帶來獨一無二的即場表演,而你將會參與其中!你將會體驗到你的聽力如何隨着年齡增長而變化;如何透過科學原理將載有水的杯倒轉;如何運用數學令硬幣看似從一隻手移動到另一隻手上;還有其他精彩示範留待你欣賞!
雞蛋化學課
春天的來臨令我們想起復活蛋。試想一想雞蛋這個來自大自然的傑作—堅硬的蛋殼內有濃稠的蛋白和軟滑的蛋黃,這些不就是擁有無限可能的神奇物質嗎?在這個工作坊,我們會利用雞蛋內的不同成分進行實驗,窺探雞蛋神奇變化背後的科學原理!
小型無人機安全操作知多D
隨著創新和科技的發展,小型無人機的應用愈趨普及和多元化。放飛小型無人機時需要留意甚麼?如何安全地放飛無人機?這個講座專為有興趣操作小型無人機的青少年而設。民航處會講解《小型無人機令》下的安全規定及注意事項,讓各位裝備自己。對操作小型無人機有興趣的你,千萬不要錯過!
火山大爆發
(滿額)
中新代發生的激烈火山活動,除了創造出今日西貢區壯麗的大型六角岩柱群,使香港成功躋身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外,亦與香港的城市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工作坊將分成兩部份,首部份將透過互動遊戲認識火山的形成及香港的地質歷史,第二部份參加者將製作模擬火山爆發的活動。
知識產權與日常科學:由創意到創科
講座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與創新及科學界成功人士接觸的平台,啟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並鼓勵學生投身科研行業。三位講者將分享他們的創科歷程,如何將科研成果商品化以及知識產權在當中的重要性。
樂齡科技社區講座
嶺大樂齡科技計劃團隊將在機構或中心的場地為其服務用戶提供社區講座。 講座的主題包括健康管理、癡呆症和中風、吞嚥困難、健康飲食、預防跌倒和出行輔助工具等。 過程中參加者將有機會了解樂齡科技的概念及其在香港的發展,並親身體驗樂齡科技的產品。 歡迎各單位或機構報名!
雷生春堂導賞團
雷生春堂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也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轄下的現代化中醫藥診所。本導賞團會介紹中國傳統中醫藥理念、本診所的設備、涼茶、雷氏家族及雷生春的建築特色,讓參加者認識香港中醫藥發展之餘,更可了解一級歷史建築雷生春的活化工程。
STEM學生成果展
STEM在教育界一直發展得很好,這次STEM展覽將展示香港不同族裔學生的STEM理念和/或產品。
STEAM音樂積木親子工作坊
(滿額)
音樂事務處舉辦的兩場親子音樂創作工作坊嘗試從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STEAM)的角度進行,透過電子積木與參加者一同探索創作的「樂」趣。
物理遊樂場
活動表演嘉賓將會利用如液氮、放電管、模擬閃電、熒光、氣壓裝置、電磁效應 、光學、紅外線和紫外線輻射作一系列物理科學示範,為現場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覺和聽覺體驗。在安全指導下,小朋友和家長亦有機會參與示範實驗,享受科學的樂趣,了解它們的原理,以及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 講者:湯兆昇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
食品科技
(滿額)
食物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食品生產當中涉及大量的知識、技術和樂趣。這個工作坊旨在介紹食品科學和技術以及分子烹飪的基礎知識。學生們將探討如何製作爆爆珠波霸飲品和使用液氮製作素食冰淇淋,親身體驗將科學理論應用於實踐中。 講者:劉元帥教授(香港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及生物分子工程學系工程教育副教授)
遙控模型車繞圈賽
透過遙控模型車工作坊及比賽讓兒童暫時遠離手機網路遊戲,在活動中享受競逐,感受科技體育帶來的快樂和自信。通過參加科技體育競賽,鍛煉小學生的手腦協調能力。
「體驗流體力學」紙飛機工作坊
兒童在在活動當日於指定時間內自己摺疊好參賽用的紙飛機(大會將提供紙張及建議摺法),並在限時內投擲紙飛機(每次需投擲後需自行撿拾回紙飛機),以穿過指定數目呼拉圈為目標。透過嘗試紙飛機的不同摺法及投擲方法等等對其飛行時間及角度的影響,從而學習流體力學的基礎知識。
疾病診斷和疫情控制中的物理學
物理學通常與未來主義和抽象現像有關。 在疾病診斷和流行病控制至關重要的當今時代,事實證明物理學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次研討會將解釋基本物理概念,並提供疾病診斷和流行病控制方面的實際應用。
護手霜製作工作坊
香港城市大學(CityU)與香港化妝品化學師協會(HKSCC)合作推出了一個DIY護手霜工作坊,歡迎對化學感興趣的高中學生參加。學生們可以充分運用他們的化學知識,製作自己的天然護膚產品。演講者將介紹化妝品中使用的主要成分並進行簡單的示範。之後,所有參與者都有機會製作自己的手工護手霜,並攜帶回家。
岩石學堂
(滿額)
讓學生透過岩石遊戲和活動,認識香港岩石的種類和特徵,及不同地貌的形成,從而提高學生對地質保育的意識。
小型電動機工作坊
(滿額)
自 1700 年代發明電機以來,我們現在已經看到它的用途,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例如汽車、飛機、電風扇和電器等。在這個工作坊中,參加者會先學習電機背後的基本科學和工程原理。之後在導師的指導下,他們將製作一個簡單的電動機,並學習如何提高其性能。
風力發電與再生能源科學工作坊
(滿額)
當人類開始懂得用風力推動風帆航行,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風能,至今已超過5000年。在這工作坊中,參加者將學習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背後的科學知識。然後在導師的指導下,製作一部微型風力渦輪機模型,並用它來發電。
智能 AR/ VR 實時運動訓練
你是否曾想像過有朝一日智能居家復健可藉由人工智慧落實呢? 眼下復健師搭配具擴增實境技術之智能復健平台儼然已經成形。此人機互動平台提供物理以及職能治療等專業臨床復健動作,可引導使用者體驗上下肢動作訓練、平衡以及協調訓練等。人機互動平台可將復健訓練個人化設計,復健期間從旁之復健師可給予協助指導,此外擴增實境技術之智能復健平台可提供即時之視覺以及聽覺反饋給與使用者。本復健平台藉由三維人體骨骼模型追蹤技術,可提供客觀、精準以及具臨床解讀性之數據結果,如關節運動角度範圍、反應時間以及動作精確度等。
瀕危物種資源中心開放日
瀕危物種資源中心透過展出約600件瀕危動植物標本,包括毛皮、皮革用品、中藥、植物、活生寵物等,以提高公眾保護瀕危物種的意識。
塗鴉機械人DIY
我們可以用手繪畫出多種創意圖形,你能令機械人做到同樣的事情嗎?只要你知道機械的各個運作原理,這絕非難事。在這迷你工作坊,孩子們有機會利用摩打,電線和各種零件,親自組裝屬於自己的塗鴉機械人。通過簡單地向前,向後和轉彎,機械人便可輕鬆地繪畫出幾何形狀或圖像。它不但幫助孩子了解基本繪圖技巧和力學,還激發他們的創意和創新能力。
火山探知館 導賞活動
探知館設六方柱模型,展出世界各地的岩石標本,並介紹西貢一帶的火山岩景點。這有助參加者了解本港地質歷史,從而認識地質公園的獨特地貌。
香港的岩洞發展和應用
岩洞發展是政府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方法之一。通過在岩洞中創造額外空間來容納各種設施,能夠釋放表面土地用作更適合的用途,支持發展需求。 這次講座會向公眾介紹在本地及海外各種岩洞發展的實例應用,政府進行的相關計劃和研究,以及在香港發展岩洞的好處和技術考慮。
沖涼都學到科學?齊來製造自己的環保泡泡球!
我們誠邀你參加「沖涼都學到科學?齊來製造自己的環保泡泡球!」活動,學習使用簡單而且容易購買的化學材料自製沐浴泡泡球!參加者將會學習不同化學材料混合時所產生的有趣科學原理,並自行設計一個美觀、環保及符合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沐浴泡泡球。參加者也會學習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和智能生活概念,享受簡單而有意義的生活。
可持續生活:空氣監測裝置工作坊
參加者可以透過是次工作坊學習到空氣污染背後的科學相關原理,並動手做一個空氣監測裝置監測空氣質素,識別包括氨(俗稱阿摩尼亞)丶苯等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參加者可以學成後增加對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亦可利用空氣監測裝置監測不同窒內環境的空氣質素。 *參加者需自備一部手提電腦以學習工作坊內的編程部分。(程式不支援平板電腦,請自備手提電腦)
大嶼海豚導賞團
(滿額)
原來白海豚不是白色? 原來白海豚有名字? 原來白海豚平常不會用尾鰭說再見? 我們跟中華白海豚一樣以香港為家,但我們又有否真正認識過我們的鄰居? 作為香港吉祥物的中華白海豚群落曾經繁盛過,根據研究員長年統計發現,高峰時期有多達188條,可惜近20年香港不同的基礎建設發展令白海豚數量急劇下跌近八成,現時全港水域只剩40條。 生活在陸地的我們未必能夠想像牠們現時的處境,為了加深公眾對白海豚的認識,瞭解牠們的生活以及目前威脅白海豚生存的因素,本會將帶領大家出海到大澳、大嶼山西南水域一帶,深入觀察中華白海豚以及分享我們觀豚時的大小事,親身認識你、我、牠共同身處的這一片海,探索人與海洋的關係。
城鳥尋跡
「城鳥尋跡」觀鳥團將於九龍公園舉行,參加者將由資深導師帶領走入「小麻雀噹噹」的故事,由麻雀仔「噹噹」第一身視角欣賞多姿多彩的城市雀鳥,並了解香港城市的生物多樣性。透過活動,本會希望加深大眾關注雀鳥與社區的連繫,以及雀鳥保育的議題,並啟發大眾保護自然環境。
以科學角度精明選擇個人護理產品—護膚、防曬霜篇
是次講座簡介這些產品中的化學成分。它們的性質是甚麼?為甚麼這些產品中含有這些化學物質?用市場上的真實產品作例子,解讀這些產品的標籤以闡明相關科學概念。並從生活科學角度瞭解這些產品,在健康或特定皮膚病膚護理中的適切性。 暫定講者/參論者:馮國榮博士、陳湧醫生、何景文醫生
以科學角度精明選擇個人護理產品—潔膚、洗髮篇
簡介這些產品中的化學成分, 它們的性質是甚麼?為甚麼這些產品中含有這些化學物質?用市場上的真實產品作例子,解讀這些產品的標籤以闡明相關科學概念,從生活科學角度瞭解這些產品在健康或特定皮膚病膚護理中的適切性。 暫定講者/參論者: 馮國榮博士、陳湧醫生、何景文醫生
濕疹的中西醫循證醫學臨床管理
簡介濕疹最新的細胞病理機理及針對引起濕疹的異常機理的治療濕疹藥物,解構新治療濕疹藥物如何透過臨床試驗開發、驗證以至應用,並適當地緩引中西醫各一例加以說明。 暫定講者/參論者:盧景勳醫生、楊靜醫師、余秋良醫生、高文謙醫師
流行應用於美容的醫療程序的科學基礎
簡介皮膚老化病理生理學及改善不同的皮膚老化狀況的醫學療法,包括基於儀器及其他的治療方案,用選定的療法來說明這些方案的基本科學原理、科學依據和相關臨床試驗 。 暫定講者/參論者:何景文醫生、侯鈞翔醫生、鄧永善醫生、李金合醫生、李天澤醫生
隨「機」應變 - 義肢工具設計工作坊
是次活動是讓參加者為截肢者設計義肢工具的工作坊!您將以樂高積木和插座來設計及製作義肢末端工具來協助截肢者完成特定工作。透過是次工作坊, 參加者將更加了解截肢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籍此體驗整個設計和原型製作過程。
STEM 如何用?學生話你知~
我們邀請了不同的中小學生展出由他們親自研發的 STEM 項目,讓公眾與本地學生科學家和發明家,一同分享在 STEM 領域的探索、創新和創造過程的喜悅。展出的項目包括本地和國際獎項的獲獎者。
「創新電子學習遊蹤」親子工作坊
科技結合教育,讓學習旅程不再乏味。本工作坊將讓父母與子女一同體驗嶄新遊戲化學習資源和工具,包括以Minecraft Education 進行具人工智能元素的編程活動、及以AI語音辨識系統增強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參加者寓學習於遊戲的同時,亦可探索未來教育更多可能,並了解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如何改變下一代的教育模式,提升學習效能。
物聯網的來臨: 網絡發展及穿戴裝置
IPv6是下一代的互聯網通訊協定。它不但能應付急速增長的上網人數,更可讓物件連接上網(被稱為物聯網),帶給人們生活上不少便利。這講座首先介紹IPv6如何有效解決網址短缺問題,然後討論IPv6的部署,最後分享物聯網的發展及應用。討論中會提及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當中包括智能醫療及穿戴式傳感器。 講者: 熊景輝博士(香港都會大學 科技學院 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和副教授) 徐國泰博士(香港都會大學 科技學院 助理教授)
揭開你周圍隱形無線信號的神秘面紗
該計劃旨在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不可見的無線信號(如 WiFi 信號)如何在空中傳播,以及如何利用無線信號“感知”周圍環境。
遊戲與人工智能:從象棋到憤怒鳥
遊戲往往成為測試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平台,其一原因是遊戲與現實世界難題相似,但具更簡單的規則及更清楚的目標。早期的研究集中於經典棋類遊戲(例如象棋、圍棋),而近年電腦遊戲則更吸引研究者注意,憤怒鳥、食鬼、星際爭霸、搏擊遊戲等人工智能比賽相繼定期舉行,電腦玩遊戲的成績如何?何時會超越人類?電腦玩遊戲有何難度?這些問題都會在講座中逐一剖析。 講者: 唐廣斌先生(香港都會大學 科技學院 高級講師)
科學尋源:重現香港水稻真貌助原生品種重返本地農田
本節目介紹了香港種子科技教育中心 (SeedTEC) 和漁農自然護理署 (AFCD) 合作開展的“將本地傳家寶水稻品種重新引入當地農民”的合作項目。 早期的政府報告,如1688年的《新安縣志》和1898年香港政務司司長駱克華先生的報告,均顯示水稻曾經是新界種植的主要農作物。 但現時全港只有約10個稻田,估計總種植面積為2.7公頃。 農業是我們歷史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節目提供了促進香港農業復甦或水稻種植的寶貴機會,同時也涵蓋科學、技術和人道主義價值,包括基因組測序技術、分子標記、香港農業歷史和文化、水稻種植和保護。
納米學堂
科學推廣組的助理館長將透過科學示範介紹納米科學和納米產品的神奇特性。
火警與理
透過模擬火災場景,參加者能透過親身觀察,認識空氣流動和熱力的關係,並了解火場內燶煙的流動及危險性及其逃生技巧;同時亦讓參加者認識準備逃生包的重要性。
大豆的歷史、文化與科學
香港中文大學林漢明教授的研究團隊專注於氣候智能型農業、植物和農業生物技術,以及以大豆為主要研究材料的作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基因組研究。 本節目內容包括大豆的起源介紹、大豆在中國歷史和飲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大豆發展的幾個重要轉折點概況。 還討論了世界大豆的發展趨勢,以及世界範圍內的大豆科學研究。 在這裡,以大豆科學研究為切入點,體現了科學、人文關懷和人文價值之間聯繫的重要性,展示一個綜合的跨學科STEAM教育模式。
天文 X音樂 :「國際暗空週20週年」之守護我們的星空
現時全球有超過8成的人口受到光污染的影響,如今想在香港市區觀星逐漸變得困難,單憑肉眼亦較難看到銀河!適逢「國際暗空週20週年」,這次講座會以天文學和環保可持續的角度,講解現時香港的光污染問題及星空保護的可行措施。更結合科學與藝術,講者會即場演奏「音樂天文仁」的原創樂曲,希望大眾通過多感官體驗不一樣的科普傳播之旅。 講者: 薛俊朗(星匯點內務副會長)
天文講座:「天文無處不在」
天文看似十分遙遠,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天文及相關科技一直圍繞着我們。歷史、地理、文學、動畫、電影,甚至我們使用的手提電話定位系統、導航技術等等都與天文科技相關,讓我們一同發掘無處不在的天文科技吧! 講者: 蔡錦滔先生(星匯點委員) 李豪先生(星匯點助理委員)
好奇號 — 納米世界
科學推廣組的「好奇號」外展活動車再次出動!「好奇號」以「納米世界」為主題,透過流動展覽,包括特色小型展覽車、漫畫圖說展板和互動展品,介紹納米科學,並展示納米科技在生活中的多種應用。「好奇號」會於4月到訪不同的社區地點,與大家一起探索神奇的納米世界。歡迎登入科學推廣組的網頁,追蹤「好奇號」的行蹤!
液態氮科學示範
你知道物料的性質在極低溫下會發生改變嗎?一起觀看令人意想不到的現象,如氣球轉眼收縮及植物像玻璃般粉碎等。齊來參與一些使用液態氮及與冷凍有關的科學實驗吧!
雷電觸角科學示範
你有試過被靜電電到嗎?在這個科學示範中,我們會使用一部靜電發電機產生高電壓的靜電,讓你感受靜電的強大威力。
玩具安全守護隊
你和友伴共樂的玩具產品有多安全? 政府化驗所誠邀你到臨香港科學館,變身成為「玩具安全守護隊」成員,透過遊戲與學習,跟隨守護隊隊長們一起尋找答案!
舉世「築」⽬
本活動會透過遊戲方式,讓參加者可從中了解到⼯程師由選材、設計、結構及建造等⼯作範疇,及在建造不同的設施時需考慮配合環境和地理因素等過程,從中體驗⼯程師的⽇常⼯作。
以科技精準抗疫
展示多項政府的抗疫措施,包括「居安抗疫」流動應用程式及電子手環、「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及網上預約系統。
科普閱讀工作坊 — 都市微氣候
為了推廣科普閱讀,科學推廣組自2022年起推出「科普閱讀工作坊」,邀請本地科普作家分享他們的科普著作,並以有趣的活動,讓參加者從書本出發,體驗科學。 科普作家梁永健先生會介紹他的著作《生態欣賞與認識(第二增訂版)》,透過戶外生態導賞和氣候數據搜集,與參加者一起欣賞與認識城市中的自然生態,探究熱島效應的成因、影響及解決方案。
數多酷(數獨)遊戲中使用阿拉伯數字的秘密
數多酷(數獨)是個風靡全球、老少咸宜的益智遊戲,它兼具幼兒開竅與長者健腦的功能。曹宏威博士自香港中文大學榮休後,專注於推廣「數多酷」活動,並引入「四字碼」解題步法,使本來只是消閒玩意的遊戲提升為一門自學的邏輯思維入門教程。教程淺易,讓初學者掌握玩「數多酷」的竅門,了解遊戲的豐富多變。曹博士更率先使用中文字替代數字,讓數多酷更有趣和多變化。曹博士會在本工作坊中與大家分享這份尋覓的樂趣。
有趣的LEDs
(滿額)
本次「有趣的LEDs」工作坊將首先介紹LED的日常應用。 我們將解釋 LED 的工作原理,然後討論如何使用 8x8 LED 顯示屏。參與者將學習如何對 8x8 LED 顯示屏進行編程以顯示有趣的圖案以及創建一些動畫對象。
活動
1
-
128
總數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