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学节2016

生物多样性与保育


香港的陆地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0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在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中,其实超过六成是林地、灌丛、草地或湿地;另外,香港三面环海,因此拥有一千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上温和的亚热带气候,为众多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如树林、岸滩、海草床等。为了保护这些自然生态环境,香港现时设立了24个郊野公园;22个特别地区,如大埔滘自然护理区和香港湿地公园;数个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如海下湾海岸公园;以及一些自然保育地带,如米埔自然保护区;覆盖面积总共占陆地及海面超过500平方公里。

根据本地政府部门及环保团体的统计,陪伴我们「居住」于香港的,有逾3,300种维管植物、约50种哺乳类、逾500种鸟类、185种淡水鱼类、逾100种两栖及爬行类动物、超过2,000种飞蛾、约235种蝴蝶及约120种蜻蜓,当中不乏稀有及具保育价值的物种:在中国境内被列为濒危的香港凤仙是本地原生品种;于全球备受关注的黑脸琵鹭每年都会在香港度冬;卢氏小树蛙是香港的特有品种;于珠江河口及香港水域生活的中华白海豚是中国沿岸最大的种群;受保育关注的金裳凤蝶广泛分布于全港。多元化的生境以及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尽显了香港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运作,而健康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资源,关乎人类的福祉。尽管香港的生物物种甚为丰富,若果环境遭受破坏及污染、生物被过量捕捉或采集及全球暖化等问题持续恶化,本地以至全球的生物物种依然会受到威胁,以致生物多样性不断流失。中国政府于一九九二年的地球高峰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于二零一一年宣布正式延伸至香港。这是一条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标之一的国际性条约,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在因应此公约而制定《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透过提升公众的生态保育意识及加强对保育地区的管理等,达致可持续地利用生物多样性。身为香港市民及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都有责任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及进行保育工作。

「生物多样性与保育」是2016香港科学节的重点推广领域。为了让市民能更深入了解和欣赏本地多样化的动植物,香港科学馆与多个本地组织,包括政府部门、环保团体及教育机构合作,于今年科学节举办了一系列实地考察活动、科学营、工作坊及讲座等等,透过活动向公众宣扬保育信息。。

「生物多样性与保育」主题活动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