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學節2016

生物多樣性與保育


香港的陸地面積約1,10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20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在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中,其實超過六成是林地、灌叢、草地或濕地;另外,香港三面環海,因此擁有一千多公里長的海岸線。這些獨特的地理環境,加上溫和的亞熱帶氣候,為眾多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如樹林、岸灘、海草牀等。為了保護這些自然生態環境,香港現時設立了24個郊野公園;22個特別地區,如大埔滘自然護理區和香港濕地公園;數個海岸公園及海岸保護區,如海下灣海岸公園;以及一些自然保育地帶,如米埔自然保護區;覆蓋面積總共佔陸地及海面超過500平方公里。

根據本地政府部門及環保團體的統計,陪伴我們「居住」於香港的,有逾3,300種維管植物、約50種哺乳類、逾500種鳥類、185種淡水魚類、逾100種兩棲及爬行類動物、超過2,000種飛蛾、約235種蝴蝶及約120種蜻蜓,當中不乏稀有及具保育價值的物種:在中國境內被列為瀕危的香港鳳仙是本地原生品種;於全球備受關注的黑臉琵鷺每年都會在香港度冬;盧氏小樹蛙是香港的特有品種;於珠江河口及香港水域生活的中華白海豚是中國沿岸最大的種群;受保育關注的金裳鳳蝶廣泛分布於全港。多元化的生境以及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盡顯了香港的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有助於維持生態系統的運作,而健康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資源,關乎人類的福祉。儘管香港的生物物種甚為豐富,若果環境遭受破壞及污染、生物被過量捕捉或採集及全球暖化等問題持續惡化,本地以至全球的生物物種依然會受到威脅,以致生物多樣性不斷流失。中國政府於一九九二年的地球高峰會上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並於二零一一年宣布正式延伸至香港。這是一條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目標之一的國際性條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在因應此公約而制定《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透過提升公眾的生態保育意識及加強對保育地區的管理等,達致可持續地利用生物多樣性。身為香港市民及大自然的一分子,我們都有責任認識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及進行保育工作。

「生物多樣性與保育」是2016香港科學節的重點推廣領域。為了讓市民能更深入了解和欣賞本地多樣化的動植物,香港科學館與多個本地組織,包括政府部門、環保團體及教育機構合作,於今年科學節舉辦了一系列實地考察活動、科學營、工作坊及講座等等,透過活動向公眾宣揚保育信息。

「生物多樣性與保育」主題活動一覽